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
今天是: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农历王寅年二月十一
首页 >榜样就在身边

郝建玺:任劳任怨三十载 绿水青山见真知

发布时间:
2018-11-29 10:06
来源:
作者:
市科协
阅读:
3923
分享:

郝建玺同志1989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就奋斗在科研主战场,从事科研工作近30年,默默奉献,平凡而又朴实。他的科研经历可以概括为三部曲“青山、黑土、草牧业”。


11.jpg


十八年如一日,踏遍青山人未老,科研淬炼经验好。

林业科研,漫长而艰辛。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科研所,他开启了自己的科研道路。在林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黄云中等的指导带领下,他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药用植物研究开发》、《山地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丰产化培育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率领他的团队,走遍了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成为林区知名的活地图。

1992年他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科研所营林和资源研究室同事,承担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项目工作,从春到秋,风霜雨雪,北到满归、莫尔道嘎,中到根河、乌尔旗汗,南到大杨树、毕拉河,西到绰源、绰尔,东到吉文、阿里河,馒头咸菜加标本夹是他(她)们最常用的装备,一条沟、一面坡搜索前行,凡是药用植物,花、茎、根分门别类,白天采摘、压制,晚上鉴定、塑封,三上大白山、四进阿尔山,历经三年,制作标本5000余份,鉴定收集药用植物500余种,至今许多标本还保存在各林业局标本馆,成为林区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手参考资料。2003年承担《杨树纸浆林丰产化培育技术》项目以后,引进各品种杨树30余种,设立了根河、阿里河、绰尔、大杨树四个育苗基地和四个造林基地,每年都有六个多月奔走于各试验地,从育苗到造林到生长观测,一丝不苟,环环相扣,成功选育银中杨、小黑2000等适宜和速生不育树种,在呼伦贝尔地区造林绿化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十二年又一春,投身垦区林草业,合作创新成效大。

在林业主管岗位工作的六年中,他争取并主持完成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4万亩,科学造林7.5万亩,耕作区森林覆被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六年共计完成农田防护林带造林48839亩,完成荒山荒地绿化造林19386亩,完成道路、场队大苗雨季绿化绿化6861亩,绿化道路80余公里,场队绿化3270亩,协助完善建设了拉布大林、特泥河、三河、上库力、农牧学校五个苗圃,繁育各类苗木1843万株。

2012年以来,他参加筹备科技发展公司和呼伦贝尔生态产业研究院建设工作,开展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方面的科技合作和研发,2013年获得自治区批准成立。在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任职副院长期间,他先后组织实施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呼伦贝尔生态综合保护及生态产业建设研究与示范》、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项目《呼伦贝尔垦区高值农牧生态技术集成与示范》、自治区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双低油菜高技术特色产业链建设》等十几项科研和生产项目工作。

2017年,郝建玺被选调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总部机关。他主持先后开展了常年造林技术、樟子松容器袋造林技术、微喷育苗技术等林业新技术的应用,编写了《海垦区造林主要适宜树种及营造林技术手册》、《呼伦贝尔适宜中草药引种栽培技术手册》;主持开展了“三河马品种资源保护”、“抗旱集雨效果研究”等科研项目和林业生产技术规范;主持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瓦勒拉尼抗旱集雨》造林系统,投入生产后取得了显著生态经济效益。

近几年,他与七位院士建设了农垦集团和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六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中科院参与建设了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农垦集团的草牧业示范区成为我国草牧业科学发展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农垦集团开展的草牧业示范区建设,构建了“种草、制草、养畜、加工”为一体的草畜产业协调发展的循环全产业链的草牧业发展模式,为我国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样板。几年来,草牧业试验区牧草种子基地和资源圃建设达到500亩,年度人工草地种植3万余亩,选育呼伦贝尔羊核心群3个、建立澳巴羊杂交基地1个,人工草地苜蓿和燕麦都实现了两茬收获,苜蓿示范田年干草产量平均达到800-1200斤(千斤田),燕麦示范田年干草产量达到2000-2100斤(吨草田)。草牧业示范区域从2个核心农牧场拓展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6个农牧场。改良草场牧草产量平均提高了82%,优质牧草比例提高到75%左右。几年来,连续改良草原达到30万亩。

郝建玺同志在主持科技研发和示范项目的同时,致力人才引育,牵头建设了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呼伦贝尔草牧业创新人才团队”,呼伦贝尔市创新人才团队,带起了一支专业强、能吃苦、敢创新的青年科研队伍。

    在呼伦贝尔艰苦的科技战线,他一直默默无闻坚持着自己的奋斗,坚守着自己的情怀,走遍了呼伦贝尔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呼伦贝尔科技事业的曲折进程,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树立了榜样。(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