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16日,市科协对赴鄂伦春食用菌科技小院、阿荣旗番茄科技小院和扎兰屯大豆科技小院开展“供销+科技”服务对接工作。
3家小院以校地联动构筑创新根基,建立了稳定的高校协作机制,通过专家驻点、学生常驻,实现了科研资源与田间需求的无缝衔接。一方面,针对问题导向破解产业瓶颈,食用菌小院聚焦流程规范,大豆小院直击品种与病害难题,番茄小院破解空间利用低效问题,均以生产痛点为科研切入点,确保成果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多元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在经济层面,实现了产量与集体收入的双增长;在社会层面,带动数千人次就业,培养了本土技术力量;在产业层面,推动特色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融合升级。
鄂伦春食用菌科技小院:林海间的“菌业升级引擎”该科技小院坐落于诺敏镇,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以食用菌全链条提质为核心目标,形成了成熟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小院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成功培育黑木耳、滑子菇等多个优质品种。针对生产关键环节,团队完成培养基配制、灭菌、温湿度控制等设施升级,建立起“生产—养殖—销售”全流程技术规范,有效弥补了传统种植的技术短板。在产业带动上,小院通过标准化食用菌大棚的示范效应,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并带动本地就业。
阿荣旗番茄科技小院:棚室里的“立体增收样板”小院位于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族乡五龙泉村,通过校地协作创新,打造了“科技赋能、立体种植、人才储备”的特色发展路径。小院在温室大棚内高效利用空间资源,实现“一棚一品、双业增效”的突破。技术团队筛选番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对关键环节开展精准指导,并建立“实景课堂+一对一问诊”服务模式,服务农牧民千余人次。在民生效益上,小院吸纳周边农户参与种植管护,将闲置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实用型农业人才。
扎兰屯大豆科技小院:黑土地上的“粮食安全支点”该小院以大豆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深耕品种培育与技术推广,助力粮食安全保障。科研攻关方面,小院在尖山子村试验基地重点开展种植大豆种质资源课题研究。平台建设上,小院构建了“科协统筹、高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驻”的运行机制,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实现科研与生产需求的精准对接。
下一步,市科协将进一步强化与供销、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促进市场对接与长效保障,为全市农业现代化注入更持久的动力。